
維也納愛樂
歷史
位於音樂之都維也納中心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最初的演奏會是在1842年3月28日舉行的。但是「管弦樂團」這個名稱,好像是從第二次演奏會開始使用的。本來在這以前,早在十七世紀初馬克西米連一世時代就創立了宮廷樂團。1833年拉赫納創立的「藝術家協會」,應維也納市民的要求,舉行數次預約演奏會。因為歌劇《溫莎地方的快樂女子》作曲而聲名大噪的尼古拉創建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正符合彼得邁耶時代維也納市民高漲的古典音樂鑑賞要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在萊多坦樂堂白天舉行的演奏會的節目單上,有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和《萊奧諾拉》第三序曲。
尼古拉出色的統帥著他以宮廷樂團的成員為基礎創建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他卓越的指揮能力使樂團具備了高超的演奏水準。但是,他於1847年以三十九歲的英年離開了人世。尼古拉死後,當時的宮廷歌劇院指揮艾凱爾特於1860年重新舉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預約定期演奏會。同年秋天,二十五歲的迪索夫就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在迪索夫任常任指揮的十五年間,建造了愛樂協會會堂,也就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做為新年音樂會的演出場地,直到今日。
繼迪索夫之後擔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常任指揮的是漢斯‧李希特,他從1875年開始一直擔任了三十年。在當時的維也納,華格納派與反華格納派的鬥爭很激烈。李希特屬於積極的華格納派,他指揮的非常出色,甚至連反華格納派的人士也給予高度的評價。

1897年3月7日,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首演了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維也納的聽眾報以熱烈的迴響,對這位熱愛維也納的作曲家表達了敬愛之情。這是發生在布拉姆斯於該地逝世前四星期的事。
李希特的後任是1897年就任宮廷歌劇院樂長的馬勒。李希特和馬勒在1899至1900之間公演《女武神》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最後李希特轉職倫敦。馬勒在宮廷歌劇院上演歌劇和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工作中,堅決實行徹底的改革。據說在他擔任樂長職務的十年間將歌劇院的管弦樂團團員〈亦即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成員更換了六十人,大約為總數的一半。馬勒用這種嚴格的措施,克服了浸透維也納音樂界的世紀末頹廢狀態,推行了正確的演奏風範。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從1903年起連續五年未設常任指揮。在此期間,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有以下數人:莫特爾、沙爾克、慕克、尼基許、理察‧史特勞斯。
魏因加特納於馬勒辭去樂長職務的第二年就任常任指揮,直至192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貧乏時代,魏因加特納因與樂團團員意見對立而辭去指揮職務以後,福特萬格勒擔任常任指揮至1930年。福特萬格勒於1908年開始擔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指揮,自1919年就任常任指揮。福特萬格勒的後任是克勞斯。但是因為保守的樂團團員拒絕克勞斯指揮充滿熱情的新作,克勞斯於1934年辭去常任指揮的職務。從這時起到現在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一直保持著不設常任指揮的傳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那段時間,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有:克倫貝勒、托斯卡尼尼、華爾特等人。其中特別出色的是華爾特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演出。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戰後,定期演奏會的指揮,有留在德國國內的福特萬格勒,還有克勞斯、德薩巴塔、貝姆、克納佩茲布許、門蓋爾貝格等。1954年福特萬格勒去世,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重要人物。卡拉揚的下一位就是貝姆。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名指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有沙爾克、魏因加特納、克勞斯、貝姆、埃里希‧克萊伯等,都是奧地利人,只有華爾特不是奧地利人。另一種類型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個性進行指揮,有福特萬格勒,拖斯卡尼尼和現任的阿巴多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