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豎笛萬歲
起源
「Clarinet」的得名得溯其源到這樂器剛出現的1696年,
當時紐倫堡的一位樂器製造家丹納(Johann Christopher Denner),將一種民謠樂器「夏魯摩」(Chalumeau)增加一倍的長度,並改變了高音按鍵的位置,使得這種新樂器可以吹出兩個八度以上的音程,而造出另一個異於夏魯摩的樂器。這種樂器在當時曾在音樂社會裡造成一些混淆,因為它吹出來的聲音很像小喇叭。這種狀況使得當時的音樂家紛紛在音樂中加入這種新樂器的分部,或是用這種新樂器來重疊於小喇叭的分部。小喇叭除了Trumpet這個英文字之外,尚有Clarion這個老英文字,因此豎笛的英文得名就從Clarion轉變成Clarinet。至今豎笛的三個明顯聲區之中,高音聲區就叫做「Clarion」(小喇叭聲區)、中音聲區叫做「Throat」(喉聲區)、低音聲區就叫做「Chalumeau」(夏魯摩聲區)。
發展
早期史塔特勒使用的五鍵豎笛是丹納父子,及一位名叫富里次(Fritz)的樂器製造家的貢獻。直到1790年、1791年間才由尚‧夏維爾‧拉費瑞(Jean Xavier Lefevre)成功地加上第六個按鍵。拉費瑞為這六鍵豎笛寫了一套教材,特別將演奏豎笛時的姿勢和斷奏的用法加以說明。因為當時正是拿破崙的時代,在各軍對峙之時,少不了樂隊的搖旗吶喊,因此這本教材在當時的軍樂隊中非常盛行;如今六鍵豎笛也是收藏家最容易得著的樂器。由於在當時豎笛的構造並不是非常完整,需要各種不同調性的豎笛來應付不同調性的作品,因此,當1812年,伊皖‧謬勒提出一把豎笛,聲稱他不用更換豎笛就可吹出各種不同調性的曲子時,實在是豎笛改良的一大突破。稍後,黑雅參特‧伊連諾‧克洛賽(Hyacinthe Eleonore Klose)依據謬勒的十三鍵「全主音豎笛」,與樂器製造家路易‧歐格斯特‧彪飛(Louis August Buffet)合作,於1839年至1842年之間製造出十七鍵的貝姆式(Boehm)豎笛。他們將長笛家貝姆原本要應用在長笛上、卻沒成功的環鍵(ring-key)加到豎笛上,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克服困難,作出這把得到當年博覽會發明獎的豎笛。豎笛的機械構造發展至此大致底定,今日所用之貝姆式豎笛與當年的幾乎一模一樣。在豎笛的發展史中,出現了德式與法式兩種不同系統的發展:
德式豎笛:
由Iwan Mueller經過屢次改良及發明,在1810年開發了13鍵的豎笛,這種13鍵的豎笛可以吹出任何調而不必另備樂器,此一樂器開創了德式豎笛的基礎。後來的德式豎笛一直繼承此一系統,但為了演奏需要,後人在機械功能及按鍵上不斷改良,成為今日德式豎笛的樣貌。由於它依據傳統古典式設計,故中音域較法式優美,但低音域則稍嫌不足。因此最近德國人開始綜合德式與法式的優點,將貝姆式機械原理用於德式豎笛,但保持原有管身,並在喇叭口附近加一氣孔以獲得豐富的低音,此被稱為〝改良的貝姆式〞。
法式豎笛:
由豎笛演奏家H. Klose與廠商A. Buffet合作,應用Boohm發明的連結指環的方式,在1839到1843年開發出一具有全新機械功能的樂器。1844年或專利後,這種機械裝置差不多維持到現代,就是一般俗稱貝姆式或法式豎笛。由於其音色明亮,指法較方便,且故障率少,所以被廣泛使用通行於於世界各國。為了改進其低音音響,把原本較小且細長的吹嘴切口加寬,且使用比德式稍寬且較薄的簧片,並把吹嘴開口縮短。這些改良使得法式豎笛能有清澈明亮的音色,這也成為法式豎笛的一大特色。
單簧管家族降B調
倍低音單簧管(ContraBass Clarinet)
降E調 倍中音單簧管(Contra Alto Clarinet)
降B調 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
降E調 中音單簧管(Alto Clarinet)
F調 巴塞管(Basset Horn)
A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A)
降B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Bb)
C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C)
降E調 最高音單簧管(Sopranino Clarinet in Eb)
降A調 最高音單簧管(Sopranino Clarinet in Ab)
降B調豎笛是" 標準 "的豎笛,從Dixieland爵士樂到莫札特(MOZART),廣泛的用在所有的音樂類型中。它寬廣的音域及接近人聲音質,讓這項樂器表現多樣及永遠的受大家喜愛。另外,它在管弦樂團中,也是非常顯要的角色,經常擔任獨奏(SOLO)的部分
A調豎笛最為人所知的樂曲,便是莫札特的 A 大調豎笛協奏曲,現代交響樂團的曲目中,包含了大量為 A 調高笛所作的音樂,大部分的演奏家也必須同時精通 Bb 調 及A 調高音豎笛以便在表演過程中交替使用,因此,對一個管弦樂豎笛演奏家來說,一對音色相當及反應相同的Bb 調及A 調高音豎笛,是不可或缺的。
降E調豎笛,就像Bb 調及A 調豎笛一般,Eb 調豎笛也是現代管弦樂團的基本成員之一。從輕柔如蜻蜓點水般的不留痕跡,到演奏 fff時的強硬表現,都是它特殊的音色表現。
降E調中音豎笛雖然在交響樂團中,很少看到它的蹤跡,但中音豎笛在交響樂團或是豎笛重奏團中,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當代的作曲家,就常利用中音豎笛獨奏一無二的豐富表情來製造各種不同的效果。
「Clarinet」的得名得溯其源到這樂器剛出現的1696年,

發展

早期史塔特勒使用的五鍵豎笛是丹納父子,及一位名叫富里次(Fritz)的樂器製造家的貢獻。直到1790年、1791年間才由尚‧夏維爾‧拉費瑞(Jean Xavier Lefevre)成功地加上第六個按鍵。拉費瑞為這六鍵豎笛寫了一套教材,特別將演奏豎笛時的姿勢和斷奏的用法加以說明。因為當時正是拿破崙的時代,在各軍對峙之時,少不了樂隊的搖旗吶喊,因此這本教材在當時的軍樂隊中非常盛行;如今六鍵豎笛也是收藏家最容易得著的樂器。由於在當時豎笛的構造並不是非常完整,需要各種不同調性的豎笛來應付不同調性的作品,因此,當1812年,伊皖‧謬勒提出一把豎笛,聲稱他不用更換豎笛就可吹出各種不同調性的曲子時,實在是豎笛改良的一大突破。稍後,黑雅參特‧伊連諾‧克洛賽(Hyacinthe Eleonore Klose)依據謬勒的十三鍵「全主音豎笛」,與樂器製造家路易‧歐格斯特‧彪飛(Louis August Buffet)合作,於1839年至1842年之間製造出十七鍵的貝姆式(Boehm)豎笛。他們將長笛家貝姆原本要應用在長笛上、卻沒成功的環鍵(ring-key)加到豎笛上,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克服困難,作出這把得到當年博覽會發明獎的豎笛。豎笛的機械構造發展至此大致底定,今日所用之貝姆式豎笛與當年的幾乎一模一樣。在豎笛的發展史中,出現了德式與法式兩種不同系統的發展:
德式豎笛:
由Iwan Mueller經過屢次改良及發明,在1810年開發了13鍵的豎笛,這種13鍵的豎笛可以吹出任何調而不必另備樂器,此一樂器開創了德式豎笛的基礎。後來的德式豎笛一直繼承此一系統,但為了演奏需要,後人在機械功能及按鍵上不斷改良,成為今日德式豎笛的樣貌。由於它依據傳統古典式設計,故中音域較法式優美,但低音域則稍嫌不足。因此最近德國人開始綜合德式與法式的優點,將貝姆式機械原理用於德式豎笛,但保持原有管身,並在喇叭口附近加一氣孔以獲得豐富的低音,此被稱為〝改良的貝姆式〞。
法式豎笛:
由豎笛演奏家H. Klose與廠商A. Buffet合作,應用Boohm發明的連結指環的方式,在1839到1843年開發出一具有全新機械功能的樂器。1844年或專利後,這種機械裝置差不多維持到現代,就是一般俗稱貝姆式或法式豎笛。由於其音色明亮,指法較方便,且故障率少,所以被廣泛使用通行於於世界各國。為了改進其低音音響,把原本較小且細長的吹嘴切口加寬,且使用比德式稍寬且較薄的簧片,並把吹嘴開口縮短。這些改良使得法式豎笛能有清澈明亮的音色,這也成為法式豎笛的一大特色。
單簧管家族降B調
倍低音單簧管(ContraBass Clarinet)
降E調 倍中音單簧管(Contra Alto Clarinet)
降B調 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
降E調 中音單簧管(Alto Clarinet)
F調 巴塞管(Basset Horn)
A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A)
降B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Bb)
C調 單簧管(Clarinet in C)
降E調 最高音單簧管(Sopranino Clarinet in Eb)
降A調 最高音單簧管(Sopranino Clarinet in Ab)
降B調豎笛是" 標準 "的豎笛,從Dixieland爵士樂到莫札特(MOZART),廣泛的用在所有的音樂類型中。它寬廣的音域及接近人聲音質,讓這項樂器表現多樣及永遠的受大家喜愛。另外,它在管弦樂團中,也是非常顯要的角色,經常擔任獨奏(SOLO)的部分
A調豎笛最為人所知的樂曲,便是莫札特的 A 大調豎笛協奏曲,現代交響樂團的曲目中,包含了大量為 A 調高笛所作的音樂,大部分的演奏家也必須同時精通 Bb 調 及A 調高音豎笛以便在表演過程中交替使用,因此,對一個管弦樂豎笛演奏家來說,一對音色相當及反應相同的Bb 調及A 調高音豎笛,是不可或缺的。
降E調豎笛,就像Bb 調及A 調豎笛一般,Eb 調豎笛也是現代管弦樂團的基本成員之一。從輕柔如蜻蜓點水般的不留痕跡,到演奏 fff時的強硬表現,都是它特殊的音色表現。
降E調中音豎笛雖然在交響樂團中,很少看到它的蹤跡,但中音豎笛在交響樂團或是豎笛重奏團中,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當代的作曲家,就常利用中音豎笛獨奏一無二的豐富表情來製造各種不同的效果。
美國五大交響樂團
紐約愛樂
名樂評家 James Huneker 曾於 1917 年表示---“愛樂的歷史就是美國音樂史( 此愛樂指紐約愛樂 )”...,1968 年,美國音樂 125 歲了,因為偉大紐約愛樂將在這年度過她第 125 個生日...;為慶祝這個偉大的日子,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大師系列為此收錄了一部音樂選集來彰揚該團近三十年悠久的錄音歷史,這些錄音由十位優異指揮家指揮紐約愛樂這支受尊敬且被尊崇的音樂團體所完成。 紐約愛樂,全美歷史最悠久的管弦樂團,她是美國樂團的先驅...,愛樂創立於 1842 年,當時美國總統是 John Tyler,貝多芬甫逝世 15 年...,而柴可夫斯基才兩歲大,布拉姆斯九歲,李斯特、孟德爾領及舒曼的音樂事業則正處巔峰。 紐約愛樂的歷史事實上是另兩個偉大音樂組織歷史的結合,她們是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New York (“紐約的愛樂管弦樂團”,創立於 1842 年 )及 New York Symphony Orchestra (“紐約交響樂團”,創立於 1878 年),1928 年她們合併為 Philharmonic-Symphony Orchestra of New York,然後才是現在的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波士頓交響樂團
波士頓交響樂團創立於1881年,由亨謝爾任指揮。該團從創立至1918年的歷任指揮都是清一色的德國指揮家。1919年,法國作曲家拉波接任指揮。從1924年俄國著名指揮家庫塞維茲基就任音樂監督後,波士頓交響樂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72年,樂團又進入小澤征爾時代,再度重振威風。 波士頓交響樂團是現今所有美國樂團中最具貴族氣息的樂團。在美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英國指揮家戴維斯這兩位著名人物的輪流指揮下,這個樂團灌錄了無數張令人愛不釋手的唱片杰作。該團的弦樂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們演奏的中國樂曲《二泉映月》(改編為弦樂合奏)深受中國觀眾的稱讚。
費城管絃樂團
位於美國東岸的費城,是孕育美國歷史與文化的搖籃,不僅美國獨立宣言在此簽下劃時代的一刻,象徵自由平等、舉世聞名的「自由鐘」更是代表費城精神的地標。「費城管絃樂團」於1900年創立於這個充滿人文情懷的都市中,歷經將近百年的沿革,該團目前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樂團之一,亦為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列。費城管絃樂團不僅是美國五大、也是世界上頗負盛名的古老樂團之一。樂團歷任音樂總監-史托柯夫斯基、奧曼第、慕提、沙瓦利許,個個是本世記名列青史的指揮大師,其為樂團塑造的獨一無二的「費城之聲」更是馳名世界。
芝加哥交響樂團
成立於1891年的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不僅為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更在歷任總監包括托瑪斯 (Theodore Thomas)、萊納 (Fritz Reiner)、蕭提 (Georg Solti)、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等人的帶領之下,奠定其世界頂尖樂團的地位,所錄製的唱片數量超過900張,贏得58座葛萊美獎,其中包括年度最佳古典專輯。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波士頓交響樂團

費城管絃樂團
位於美國東岸的費城,是孕育美國歷史與文化的搖籃,不僅美國獨立宣言在此簽下劃時代的一刻,象徵自由平等、舉世聞名的「自由鐘」更是代表費城精神的地標。「費城管絃樂團」於1900年創立於這個充滿人文情懷的都市中,歷經將近百年的沿革,該團目前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樂團之一,亦為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列。費城管絃樂團不僅是美國五大、也是世界上頗負盛名的古老樂團之一。樂團歷任音樂總監-史托柯夫斯基、奧曼第、慕提、沙瓦利許,個個是本世記名列青史的指揮大師,其為樂團塑造的獨一無二的「費城之聲」更是馳名世界。
芝加哥交響樂團
成立於1891年的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柏林愛樂

柏林愛樂樂團的誕生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它既不像歐洲許多交響樂團最初是由宮廷創辦的~而是在一九九九年夏天,柏林愛樂樂團一場音樂會之後,五位樂手自發地聚在一起玩爵士樂,五人十分投契,越玩越起勁,不知不覺間玩至天亮,從此,柏林愛樂樂團爵士樂隊就誕生了。這五位年青器樂手不單擁有一流的古典樂訓練,也在爵士樂方面成就輝煌,曾於蒙特勒和海牙的國際爵士樂節上表演,並大受歡迎。五位樂手將在音樂會中大玩即興及多首改編自爵士樂大師如Mile Davis, Duke Ellington等的作品~
柏林愛樂樂團不僅是西柏林首屈一指的管弦樂團,而且處於世界頂峰的管弦樂團。但是,它的歷史並不算很長,它正式創立於1882年,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其他城市的愛樂樂團漢倫敦交響樂團協會的歷史相比,柏林愛樂樂團的歷史是相當短。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以前德國自身的落後。眾所周知,德意志成為統一的國家,始於普魯士處於壓倒優勢的形勢下,俾斯麥於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也是在這個時候,柏林才成為德國的首都。柏林出現馳名世界的演奏團體管弦樂團的時間晚,不單因為統一國家成立晚,其經濟的落後,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反過來說,到了柏林愛樂樂團誕生的19世紀末葉,柏林才變成了具有獨立經營的為市民服務的現代管弦樂團的能力的城市。
從而作為後援團體於1885年成立管弦樂團協會。饒有興味的是,柏林愛樂樂團展開活動後,其實力迅速增大,好像反映了以破竹之勢趕上了法國和英國的德國國力的增長趨勢。開始是布拉姆斯和葛利格任指揮,後來漢斯‧馮‧畢羅任第一任常任指揮,繼而於尼基許時代完全鞏固了管弦樂團的基礎。後來由福特萬格勒、卡拉揚、阿巴多等一級的指揮任歷任常任指揮,保持著管弦樂團的高水準。演奏風格包括「不幸的納粹時代福特萬格勒的瘋狂性」、「戰後西德的現代化」、「卡拉揚的現代性」,人們可以聽到分別象徵德國各個時代的時代象徵的樂曲演奏,也是餘有興味的。在福特萬格勒時代,不論演奏什麼曲目,基本上都具有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德國式的」厚重感和莊重感。
但在卡拉揚1955年任常任指揮後,以驚人的技術發展為基礎,在不同的曲目分別進行了明朗開放的音響和洗鍊、明快、流暢清麗的表現。柏林愛樂地點因為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境內,有人將他形容為陸上孤島。雖然有一個時期,陸路和空路都因受到東德的干擾而產生許多麻煩,但實際上可以自由往來,並

維也納愛樂

維也納愛樂
歷史
位於音樂之都維也納中心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最初的演奏會是在1842年3月28日舉行的。但是「管弦樂團」這個名稱,好像是從第二次演奏會開始使用的。本來在這以前,早在十七世紀初馬克西米連一世時代就創立了宮廷樂團。1833年拉赫納創立的「藝術家協會」,應維也納市民的要求,舉行數次預約演奏會。因為歌劇《溫莎地方的快樂女子》作曲而聲名大噪的尼古拉創建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正符合彼得邁耶時代維也納市民高漲的古典音樂鑑賞要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在萊多坦樂堂白天舉行的演奏會的節目單上,有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和《萊奧諾拉》第三序曲。
尼古拉出色的統帥著他以宮廷樂團的成員為基礎創建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他卓越的指揮能力使樂團具備了高超的演奏水準。但是,他於1847年以三十九歲的英年離開了人世。尼古拉死後,當時的宮廷歌劇院指揮艾凱爾特於1860年重新舉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預約定期演奏會。同年秋天,二十五歲的迪索夫就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在迪索夫任常任指揮的十五年間,建造了愛樂協會會堂,也就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做為新年音樂會的演出場地,直到今日。
繼迪索夫之後擔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常任指揮的是漢斯‧李希特,他從1875年開始一直擔任了三十年。在當時的維也納,華格納派與反華格納派的鬥爭很激烈。李希特屬於積極的華格納派,他指揮的非常出色,甚至連反華格納派的人士也給予高度的評價。

1897年3月7日,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首演了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維也納的聽眾報以熱烈的迴響,對這位熱愛維也納的作曲家表達了敬愛之情。這是發生在布拉姆斯於該地逝世前四星期的事。
李希特的後任是1897年就任宮廷歌劇院樂長的馬勒。李希特和馬勒在1899至1900之間公演《女武神》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最後李希特轉職倫敦。馬勒在宮廷歌劇院上演歌劇和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工作中,堅決實行徹底的改革。據說在他擔任樂長職務的十年間將歌劇院的管弦樂團團員〈亦即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成員更換了六十人,大約為總數的一半。馬勒用這種嚴格的措施,克服了浸透維也納音樂界的世紀末頹廢狀態,推行了正確的演奏風範。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從1903年起連續五年未設常任指揮。在此期間,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有以下數人:莫特爾、沙爾克、慕克、尼基許、理察‧史特勞斯。
魏因加特納於馬勒辭去樂長職務的第二年就任常任指揮,直至192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貧乏時代,魏因加特納因與樂團團員意見對立而辭去指揮職務以後,福特萬格勒擔任常任指揮至1930年。福特萬格勒於1908年開始擔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指揮,自1919年就任常任指揮。福特萬格勒的後任是克勞斯。但是因為保守的樂團團員拒絕克勞斯指揮充滿熱情的新作,克勞斯於1934年辭去常任指揮的職務。從這時起到現在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一直保持著不設常任指揮的傳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那段時間,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有:克倫貝勒、托斯卡尼尼、華爾特等人。其中特別出色的是華爾特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演出。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戰後,定期演奏會的指揮,有留在德國國內的福特萬格勒,還有克勞斯、德薩巴塔、貝姆、克納佩茲布許、門蓋爾貝格等。1954年福特萬格勒去世,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重要人物。卡拉揚的下一位就是貝姆。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名指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有沙爾克、魏因加特納、克勞斯、貝姆、埃里希‧克萊伯等,都是奧地利人,只有華爾特不是奧地利人。另一種類型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個性進行指揮,有福特萬格勒,拖斯卡尼尼和現任的阿巴多等人。
訂閱:
文章 (Atom)